21
2022
-
01
陈济谋/白茶情思
时间:
初春的夜晚,一场别开生面的少儿茶艺表演吸引着我们一行人。当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在唐诗宋词的悠悠古韵中,轻歌妙舞,忘情地演绎一首“奇古枝”的歌谣时,我顿时愣了一下:这是我多么熟悉的童谣啊!我的记忆穿越时空,一下子回到自己遥远的童年情景:
一弯月牙高挂,满天繁星闪烁的夏夜,萤火虫上下嬉戏,蟋蟀低吟浅唱。院子里那棵老柚子树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树下,一张小桌、一壶清茶,我们几个小伙伴席地围坐,一边击掌,一边唱着“奇古枝”。欢乐的笑声、清脆的击掌声,随着习习清风,飘过邻家的院墙,散漫在无边的夜空里……
我生长于太姥山下,这首童谣伴我渡过快乐的童年时光。
“奇古枝,锯杉柴,
阿妙老婆会泡茶。
泡啥茶?泡白茶,
泡啥茶?绿雪芽,
泡啥茶?老婆茶
……”
童谣非常古老,不知何人所作,也不知始唱于何时。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太姥山下的城镇和农村。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口耳相传、一代接一代,长唱不衰。歌谣颂扬美丽善良的太姥仙子,诉说着白茶的不朽传奇。白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是历史上的名茶,以满披白毫而得名,因功效独特而异常珍贵。相传,远古的尧舜时期,太姥山上住着一位美丽的村姑,她勤劳善良,以种兰为生,人唤兰姑。有一年,太姥山周边地区麻疹肆虐,无辜的生灵横遭涂碳,不知有多少儿童的生命被夺走。面对遭受巨大灾难而又束手无策的人们,兰姑心急如焚。一天夜里,兰姑梦中得到南极仙翁指点。第二天,她早早上山,终于在鸿雪洞顶的莽莽荆棘中找到了那棵神奇的老茶树。只见老茶树繁枝茂叶,通身祥云紫气笼罩。一树叶芽鲜嫩肥壮,凝绿滴翠,白色茸毛在初阳的映照下闪发着诱人的光泽。兰姑小心翼翼采下,晒干后送到每个山村,教村民们以此为药,终于战胜疫魔。从此兰姑精心养育这株仙茶,并教会四周的乡邻一起栽种。后来,兰姑羽化升天,后人感其大德,尊称她为太姥娘娘,太姥山一片瓦处还留有她的升仙台。她亲手种植的古白茶(古人称之为绿雪芽)传留人间,千秋万代造福当地的百姓。据传太姥山鸿雪洞旁还有一株太姥仙子亲手种植的“福鼎大白茶”母株。
褪去童谣的神话色彩,人们不难从中读出几个相关白茶的信息:白茶来自远古,是天赐奇瑞,历史悠久;美丽的太姥山是白茶的祖地,太姥先民早就学会种植并发现白茶的药用价值。这些久远的信息在太姥山地区的民俗民风中至今还留下深深的痕迹,从古人留下的相关典籍和文字记载中也能找到佐证。
太姥山位于东海之滨。海拔1000多米。山上重峦叠嶂,云蒸霞蔚,终年时隐时现于烟云漂渺之中,有如仙境一般。山上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适中;山中飞泉溪涧密布,雾气氤氲,空气湿润,实在是适宜茶树生长繁育的最佳环境。常言道,名山秀水出好茶,一点也不为怪。唐代茶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写道“永嘉(今温州)东南三百里,有白茶山”这里的山就是指太姥山,茶即是古白茶。《续茶经》也记载“福宁州太姥山,出茶名绿雪芽”。明代周亮工在《闽小记》中写道“太姥山古有绿雪芽,今呼白茶,以鸿雪洞为最”,至于白茶的药用价值,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虽然这里不单指白茶,但茶可为药却非虚传。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还考证:“绿雪芽,今呼白毫。”民国时期的著名文人、名医卓剑舟也认定“绿雪芽,今呼白毫,香色俱绝……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至今福鼎民间还有“三年成药,七年为宝”之说,陈年老茶被奉为清凉解毒,退烧祛热的良药,家家户户都有珍藏以备急需的习惯。记得本人小时,有一次奉母命去城郊黄家山(原中医院旧址)亲戚家,因临歧走错路,误入山边的材厂(以前山上停放棺木的地方),被暴露在外的死人骷髅,吓得拔腿飞跑,脸色苍白,虚汗淋漓,一到家便虚脱过去。待我醒来时,外婆指着桌上的大碗对我说“已经喝下惊茶了,没事了。”当时碗里泡的就是白毫银针、灯蕊草、银元之类东西。还有,上大学那年,父亲在为我整理行装时,也坚持要塞进一罐陈年白毛茶,还反复交待“读书熬夜容易上火,经常泡点喝喝。”尽管时间过去几十年,但这些记忆还是十分清晰。
表演结束,时间尚早。我决定去造访就在附近开茶馆的杨先生,为这次采访“热身”。杨先生是我儿时的邻居和同学,前些年未到龄就从学校退休下海,做起茶叶生意。听家里人说生意做的还挺红火的,连他两个已经出嫁的女儿,也被聘用回来帮忙。茶馆开在临江的大街上,二间铺面,装修古色古香,墙壁两边挂着名家书画,几案上的精致香炉,点一柱檀香,青烟袅袅,音响里播送的古曲“出水莲”,低沉委婉,那典雅、清新的书斋氛围一下子就把人吸引住。见我进门,杨先生一边招呼入座,一边招呼两个漂亮女儿给我泡茶。我同他谈起刚才的童谣表演,他指着两个女儿哈哈大笑:“现在的儿歌多的是,但是福鼎人的小孩子还是不忘唱‘奇古枝’的。她们都教自己的孩子唱。”他问我喜欢喝茶吗?我回答说“这两年刚刚开始喝,但不懂茶。”“不喝茶的人,傻啊!”接着他亮开嗓门,眉飞色舞的跟我说了起来:以前人喝茶,是生理需求,是待客之礼。现在人喝茶,是喝健康,喝文化,喝精神。整天大鱼大肉,海吃猛喝,环境污染又严重,身体不坏才怪。所以,要健康,就必须选一些茶清热降火,选一些茶排毒养颜,选一些茶调节胃肠,选一些茶提神补脑。女人喝的是高雅,男人喝的是身份,文化人喝的是那份悠闲。白茶现在这么受欢迎,就是人们盯上它的保健价值。他随手拿出几份材料叫我看。几行黑体字标题霍然在目:白茶是最原始,最自然,最健康的茶类;白茶自由基含量最低;白茶黄酮含量最高。有一份是美国纽约佩斯大学米尔顿·斯奇芬博士的研究,指出白茶提取物对导致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肺炎等细菌生长具有预防作用;有一份是美国科学院学报,讲的是哈佛大学医学院布科斯基博士的研究发现:喝白茶能使人体免疫细胞的干扰数分泌量增加五倍;再一份是美国化学家洛德克博士对白茶抗癌研究的最新结论,认为白茶预防癌症的作用比其他茶叶的作用都强。
接着他告诉我,自从前年市里办了第一届白茶文化节之后,白茶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生意好做多了。虽说白茶在清代就走出国门,但毕竟数量有限。现在就不同了,全市年产白茶3000吨,有95%出口欧美以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现在福鼎被评为“中国名茶之乡”、“中国白茶之乡”,白茶还会继续“热”起来。瞧着他的满脸得意,我打趣说:“那你就要发大财了。”他指着里屋一堆正在捆扎的包裹说:“可不,现在生意就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
“叔叔,可以喝茶了。”随着他女儿的轻声细语,我将目光移向面前的玻璃茶杯。只见杯中的茶芽条条挺立如针,饱满圆润,翠绿欲滴中微泛一丝淡黄,一身白毫如银似雪,在杏黄色的茶水中亭亭玉立;不时又三三两两徐徐从杯口向杯底沉落,那份淡定,那份闲适,尽显雍容高贵,韵味无穷。“好美啊!”我禁不住脱口赞叹起来。“传统的福鼎白茶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之分,这可是最好的白毫银针啊!”“白毫银针以形态美见称,所以用玻璃杯冲泡。你就一边欣赏一边喝吧。”两个女孩子笑意盈盈,如茶一般醇厚而不张扬。在她们的莺声燕语中,我端起茶杯,慢慢轻啜一口,顿感齿颊生津,一阵香醇沁入心脾,随之向全身蔓延开来,让人神清气爽,仿佛一天忙碌带来的疲惫都在这一刻中得到清新沁醒,释放出一种有如春风吹拂的快意。
“知道福鼎的白茶会是白茶珍品的原因吗?”我只好如实告诉“不知道。”
听了我的回答,姐妹俩放下手中的活计,清澈的眼睛一闪一闪,脸上堆满可人的笑容,你一言她一语为我娓娓道来:福鼎白茶有三个独特:一是生长的环境得天独厚。太姥山是全国唯一频临于海边的高山。从山下到山顶一年四季云雾飘渺,白茶得山海天地日月精华的滋养;二是制作工艺源自古老,独特、自然,全靠自然萎凋风干而成,不炒不揉,能最大限度的保存茶叶的各种天然养分,品质无与伦比;三是保健功效独占鳌头。古人所谓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诊圣药以及清热降火、祛暑解毒的说法已是历史的定评,而现在的科学研究成果,正在从本质上逐步解开白茶的功效之谜。
告别杨先生和他的可爱女儿,我漫步于熟悉的大街小巷。小城的夜色美的让人心醉。远处的霓虹灯光华璀璨,与江里的倒影交相辉映,周围高楼栉次鳞比,商店一家紧挨一家,茶楼茶店比比皆是,江风吹过,茶香阵阵……好一派繁荣兴旺景象!我知道这一带原先是江边的荒滩沙地,只有几座低矮的房屋零零星星的散落其间。仅仅短短的几十年间,这块土地上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啊!我情不自禁想起自己七、八十年代在这里工作的那一段难忘岁月。那真是激情燃烧的年代。当时,文革浩劫结束不久,刚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浩荡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穷怕了的人民群众迸发出无比巨大的创业激情,艰苦奋斗精神催生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历经千年的白茶也开始走向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记得那时,县上非常明确的把发展茶叶生产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首要任务,坚持抓规范化茶园建设,抓良种繁育推广,抓老茶树改造,三管齐下。磻溪十三坪、天湖岗、白琳翁江等一批著名的规范化、规模化密植高产茶园,也差不多都在那个时候建成,福鼎大白茶、大毫茶也光荣入选国家级茶树良种。如今,白茶又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随着当代科技文化的日益昌盛,白茶的特殊保健功效之谜逐步破解,国内外市场的“白茶热”正在悄然兴起。为了让历史的名茶重新崛起,打造福鼎高效农业的金名片,让古老的白茶走向世界,市领导充满决心、自信和力量的六大决策让我激动不已……望着远处“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的巨大广告牌,我忽然想起一位刚刚故去的老茶人——我的老伯母。老伯母今年八十五岁高龄,七岁上茶山,十三岁当拣茶女,新中国的第一批制茶女工,一生坎坷却爱茶如命,伺茶为衣食父母,容不得后辈有半点糟践,出于她的影响,丈夫和五个子女都以茶为业。她曾经说过“太姥仙子我没见过,我只知道共产党才是真正的茶仙”。细细回味,这话讲得多好啊!是呀,历经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只是到了当今的时代,太姥仙子造福百姓的善良愿望才变成现实,神奇的白茶也迎来自己真正的辉煌!
按照日程的安排,明天一早就要上茶山采访,我不由加快了脚步,想回去美美睡一觉。明天啊,要好好领略春天茶山的无限美丽风光,去听那关于白茶的更多精彩故事。
(作者:陈济谋,笔名兰子,福建福鼎人。曾任福建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书记。中国美协理事。)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