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ding white tea brand

福鼎白茶品牌


20

2022

-

01

一“叶”致富,福鼎市方家山村茶业扶贫侧记

时间:

2022-01-20 17:02:37.969


 

   方外云中藏帝阁, 山间崖上有人家。 福鼎市太姥山镇方家山村是一个位于太姥山西南麓的畲族村落,独有的生态环境与特有的畲族制茶工艺相结合,使此地的白茶独树一帜。

   2015年中央电视台CCTV-1频道“新闻联播: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中对方家山畲族白茶做了特别播报。

   树立一个品牌、拉动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

   近年来,方家山村通过引进茶企,发展茶旅,鼓励村民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积极参加茶博会,打响了福鼎“方家山”白茶品牌,逐渐摸索出一条集“畲族风俗、茶产业、旅游业”一体化的畲村经济的新路子,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茶企阳光萎凋室。

“造福工程”搬出一个白茶村

  走进方家山村,浅灰色的外墙,配以朱红色畲族图标的三层楼房整齐划一,笔直的村道两侧是琳琅满目的茶庄和茶叶专业合作社,各种巨幅茶叶广告牌充斥期间,让人仿佛置身山下的点头茶市。每到采茶季,村中茶香弥漫,到处人声鼎沸,各地茶商都会云集于此,看茶、品茶、选茶和买茶。

  然而,12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畲族小村落,村民们守着金饭碗却难觅致富路。

  方家山村是太姥山景区的南大门,海拔在500米以上,雨量充沛,水、光、热资源充足,是种植白茶的绝佳场所,地理区位更是得天独厚。然而,长期以来,这些天时地利却没能给方家山村民带来致富的希望。原因何在?“主要还是因为居住分散。”方家山党支部书记林瑞怀道出了答案。据林瑞怀介绍,原来的方家山村拥有13个自然村,且村落间非常分散,村民们散居在各个山头或山坳里,除了种植些农作物外,经济收入十分有限,有的农户一年仅能置办一件新衣。

  明确定位,有效扶贫。2004年开始,方家山村两委争取到相关部门的支持,通过实施“造福工程”将大部分村民集中搬迁到村两委所在的中心村。村民搬迁到中心村后,村里组织村民开垦荒山,种植茶叶等山地经济作物。2013年在福鼎市纪委、民委等有关部门帮助支持下,为村中45户少数民族困难家庭添置白茶加工萎凋机,使其茶叶价格不受雨天影响,做到晴雨稳价。

  找准茶业扶贫路,带动村民同致富。村党委通过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以招商引资、大户引领及土地流转措施为手段,以“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了一批茶叶专业合作社,党员带头致富,引导村民以自己的茶园入股,合作社对茶叶进行集中规模化精深加工,并注册品牌,统一包装销售。合作社以规模化、品牌化加工福鼎白茶,不仅提高了福鼎白茶产品的质量,也提高了销售价格。


方家山新村。

茶业扶贫织就村民富村梦

  “这段时间,村里的合作社都在外面参加展会,跑市场。”畲老汉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钟而当说。今年春茶都卖光了,秋茶和寒露茶还在销售中,剩的也不多了。“因为我们村土壤、气候、环境等各方面因素要比其他地方好,所以茶叶的质量优,备受市场青睐。”钟而当告诉记者,以开春的茶青为例,同等情况下,其价格要比别处高出3至5元。

  随着方家山茶叶的形势大好,不少在外务工经商的青年纷纷回乡创业就业。福鼎市春福茶叶专业合作社的陈起剑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原本在浙江办茶庄,2012年,福鼎白茶的知名度在茶叶界不断提升,他看到了商机,回乡创办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茶业公司,“茶到处都有,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土壤和天气。”陈起剑坦言,他当时选中方家山村就是看中这里得天独厚的环境。如今,春福合作社已经拥有社员近20人,茶园面积达到200亩,实行统一种植、管理、采摘、销售一条龙,其产品销往北京、石家庄等地,带动茶农每亩增收2000元。

  引企入村,扶贫劲足。近年来,村里还引进国家扶贫龙头企业——福建天湖茶业有限公司,成立白茶山茶叶研究基地,组织村民成立畲家茶叶合作社、茗贵茶叶合作社、春福茶叶专业合作社等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手打造福鼎“方家山”白茶品牌,并以此多次组团参加国内各类茶博会,屡屡获得金奖、银奖。全村拥有茶园面积2200亩,涉茶人口达90%以上。2015年,村实现农业总产值6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00多元,彻底摆脱贫困,走上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茶旅融合迎来发展新机遇

  茶具精致,茶香四溢。在名为“白茶小镇”的茶庄园里,陈列着数以百计的大小茶具及天然茶品,“小镇”主人方守龙是业界著名的茶人,曾压制出世界上最大的茶砖,也获得过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的金奖。

  方守龙告诉记者,当时取名为“白茶小镇”,正是源于茶旅结合的理念,希望将“白茶小镇”打造成一个以茶会友的驿站和宣传白茶文化的窗口。从2003年“白茶小镇”开设以来,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和茶人络绎不绝,在“白茶小镇”里,方守龙只喝茶、谈茶,却从不卖茶,游客、茶商要买茶,他总是介绍给村里的专业合作社,久而久之,“白茶小镇”成了方家山村的一张名片,带动了村里茶叶的销售。

  除了方守龙的“白茶小镇”,福建天湖茶业有限公司也希望在这里摸索出一条以旅带茶、以茶带旅,茶旅互动的“茶旅结合”新路子。2007年,天湖茶业结合茶叶基地临近太姥山风景区的地缘优势,提出了白茶山庄的规划理念,先后投入3800多万元,打造绿雪芽白茶庄园,以标准化的生态茶园为基础,因地制宜,配套建设茶文化博物馆、餐饮、住宿等设施,并遍植多种花木。经过多年的建设,该庄园一改传统茶山仅作为生产基地的局面,蜕变成集生产、观光、科普、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白茶庄园,不断吸引着本地及浙江、江苏、江西等地的游客前来观光、品茶、摄影、写生。

  “未来,我们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借助白茶小镇和绿雪芽白茶庄园,发展茶旅,引进更多的茶叶商家,入驻我们村,使老百姓更加富裕。”林瑞怀说。

 

福鼎白茶的“绿色”扶贫路

  立冬时节,福鼎白茶生产旺季已过。但走进坐落点头镇翁溪村的天天品茶叶有限公司,工人们分拣茶叶、压制茶饼,一派繁忙。茶企之外的田间地头,茶农们整田地、育茶苗,生产正酣。

  “村里的育茶苗旺季才刚刚开始,一年到头都闲不住!”村支部书记纪孔玉乐呵呵地说。

  翁溪村是茶叶专业村,全村400多户人家,户户都种茶。这里还是福鼎大毫茶的发祥地。伴随着福鼎白茶品牌崛起、产业复兴,翁溪村也闯出一条茶业引领的精准扶贫路。

  纪孔玉告诉记者,村里虽然一直种茶,但在以往茶青价格都卖得不高。到2010年左右,春茶茶青每市斤也才三四十元。随着福鼎茶产业的升温,从2012年起,春茶茶青每市斤便涨至七八十元,最高时甚至达到一百多元,每亩茶园收入至少翻了一倍。

  除了茶青收入,茶业发展带动的务工收入也多种多样:拣茶女工每天工钱七八十元、采茶每天100元、种茶苗每天90至100元、压饼师傅每天200元……

  “茶产业的拉动作用太大了!”纪孔玉由衷地说。茶叶强力支撑,村民们“钱袋子”渐鼓。近些年,新建或装修房子的村民就有100多户。今年起,村里还争取扶贫贴息贷款,再谋茶叶增收新路子。

  翁溪村是福鼎茶产业推动精准扶贫的一个生动缩影。福鼎现有茶园面积21万亩,全市涉茶人口近40万人,其中70%为茶农。如何让这片绿叶圆就千家万户的“增收梦”?福鼎上下齐心发力——

  控源头。广泛宣传,提高茶农、茶企茶叶质量安全意识,“绿色”生产;在全省首推茶叶生产可追溯体系,目前全市有7家茶企承担农业部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试点工作并获得GAP认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12家茶企承担福建省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平台建设试点工作;实施茶业标准化生产,截至2015年12月全市共有192家茶企获得QS认证,比上年新增52家。同时,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基层,对茶农进行技术培训和提供服务,传授关键实用技术,增强产业竞争力。

  树品牌。媒体宣传、展会推介、策划茶事活动、挖掘文化内涵,甚至冠名“福鼎白茶”号动车组在福鼎、福州、厦门、深圳多条动车线路上运营,全方位包装、展示、推广“福鼎白茶”品牌。自2010年福鼎白茶被认定驰名商标后,近年来几乎包揽了茶业界所有“国”字号荣誉,涌现出“品品香”“六妙”“绿雪芽”等自主品牌,从小家闺秀一跃成为茶界大牌,连续七年跻身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十强,2016年品牌价值达33.8亿元,高居全国第四位。

  育龙头。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科技”的模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市场拓展、科技推广、农民增收上的带动作用。至目前,全市茶业龙头企业已达82家,通过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输出,帮助茶区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形成持续的、良性的“造血机制”,扶贫佳话频传。

  天湖茶业有限公司吸纳基地周边贫困农户以茶园入股到公司投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生产和经营,平时能就业、年终有分红。同时,对太姥山基地及合作社基地周边的103户贫困农户进行建档立卡、精准帮扶、跟踪服务,帮助解决其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扶持对象年人均纯收入由原来每年6000元提高到现在的8000元。

  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启动“白茶献爱心·精准扶真贫”精准扶贫公益行动,向“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捐赠首批扶贫资金50万元,用于定点支援赤溪村扶贫事业,专项启动“赤溪村白茶产业化项目”,未来预计总投入将达到500万元,尽显龙头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数据显示,2015年,福鼎30万茶农人均茶收入1.6万元,茶叶对茶农人均纯收入贡献率达到55%,茶产业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 8万余个,兴茶富民美名扬。

 

记者 王志凌 王东东 通讯员 蔡雪玲 文/图

相关内容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图片名称

网站主办:福建省福鼎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版权所有: 福鼎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备案序号:闽ICP备08009903号-3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