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2022
-
01
林型彪的二改其名
时间:
2022-01-20 17:02:38.360
林型彪,男,1970年生,初中学历。现任福建省广福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宁德市政协委员,宁德市广州商会副会长,福鼎市广州商会副会长,香港世界茶叶交流协会副会长。曾获“福鼎市十佳青年企业带头人”荣誉称号。
在林型彪的创业历程里,有个二改其名的故事,颇耐人寻味。
“广福”与“广林福”
人的一生有许多的机缘巧合,大都离不开生于斯、长于斯的那方土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林型彪能有今天的成功,是福鼎白茶成就了他。
林型彪出生在福鼎市的穷乡僻壤磻溪镇湖林村。初中毕业后,几经创业的困顿,感到了前途的迷茫。他忘不了初涉商海,举债经营,血本无归的窘境。有一年大年三十,由于欠账,致使他临近家门而不敢进入。当年的家乡是什么?是伤心地。是贫穷让他有家不敢回,遥望暮色渐渐四合,炊烟袅袅升起的老屋,七尺男儿禁不住潸然泪下……一直等到天完全黑了下来,他才悄然侧回。
1990年的春天,林型彪只身在福鼎城里打工。在一次偶尔的闲聊中,他听到当地几毛钱卖不出去的茶叶,在广州却很走俏。林型彪突然眼睛一亮,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茶叶,自己怎么视而不见呢?福鼎是中国白茶的故乡,自古就有“山高雾重出好茶”之说。当地穷困,尚不能温饱,有谁会把茶当宝呢?广州得改革开放之先,先富起来的人们开始引领饮茶之风尚,况且广东人有吃早茶的习惯。一不做,二不休,林型彪从老家贩些茶叶到广州城里摆地摊卖,从此与福鼎白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到广州,人生地不熟,开拓市场谈何容易?白天作为流窜的小贩,遭人白眼、受人训斥是家常便饭;夜晚借宿在高架桥下,倍感他乡的凄凉。好在山里人吃苦耐劳的品格,林型彪没有退缩,咬咬牙坚持了下来。是广州的市场大,还是福鼎的茶叶好,林型彪在闯荡广州之后,把握了商机。若干年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这几年茶叶销售市场做得比较好?林型彪回答说,还记得我爷爷在世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叫“人寻水土而居”。我想倒是啊,水和土正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凡是水丰土厚的地方,必定人类生衍繁多。这茶叶也和人一样,不能不去寻找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市场,商品找错了市场,有如人之水土不服。比如说福鼎白茶性凉,适销燥热的广东等南方地区,以及香港、东南亚。为了寻觅相服的“水土”,林型彪把落脚点锁定在广州。为了感念,他把自己经销的茶叶品牌,取名为“广福”。
1996年,林型彪从经销茶叶中赚得了第一桶金后,毅然决定回老家磻溪湖林创办自己的茶叶企业。他投资150多万元收购了建于湖林的已经停产近10年的福鼎第二茶厂。福鼎第二茶厂是创办1957年的国有企业,由于经营不善,濒临倒闭。林型彪研制的白茶正好填补了国有茶厂倒闭停产后形成的市场空缺。这样一来二去,不仅盘活了国有企业,而且开拓了茶业市场,林型彪随后就火了!
2006年,他创办的福鼎市广福茶业有限公司被宁德市评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08年底,他已在国内的广东、上海、北京、云南、新疆、湖南、广西、贵州等省市的50多个大中城市开设了8家分公司和70多家连锁经营店;在福建、广西、浙江等3省10县30多个乡镇建设8个茶叶加工企业,帮扶2万多户茶农建设3.6万多亩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现代企业经营格局。
当林型彪的事业有了起色,家乡的党政领导给予他许多荣誉:2005年被评为福鼎市营销大户;2006-2007是宁德地区龙头企业;2007年为福建省质量管理先进单位;2007年被评为重质量、守诚信优秀示范单位;2008年企业进入国家茶叶行业百强;2008年被评为福建省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2008年被评为福建省名牌产品等。
回望林型彪的成长历程,走到今天,与他的人生追求达到某种契合有很大的关系。有人说,做生意是眼光决定魄力。那么,林型彪的眼光来自哪里?作为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能有今天的成功,当然靠的是商场的历练和个人的禀赋,很大程度还与家乡的厚爱与扶持分不开。林型彪的个人努力与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达到了一种契合,才使得他的企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强做大。
茶业是福鼎市涉及面最广的农村传统支柱产业。作为世界六大茶类之一,中国特有茶类——白茶的原产地,福鼎白茶具有地域唯一、工艺天然、工效独特三大特征而久负盛名,素有“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之美誉。随着茶为国饮消费风潮的兴起,福鼎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立足特色求发展,近几年制定并实施《关于进一步推动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措施,坚持每年召开全市茶业工作会议,专门研究部署推动茶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具体办法,不断加大扶持和推进力度,促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林型彪正是抓住了这一契机,乘势而为,应运而生。
林型彪例举了让他感念的一件事。福鼎市为了拓展营销市场,组织去欧盟商务考察,邀请他同行,这无疑有助于他扩大视野。就在我们采风团抵达福鼎之际,一直未曾与林型彪照面,他正忙着今年5月10日在美国办茶叶展销会的签证事宜。如今,林型彪已经不满足广州这个平台了,他想要国际市场。中国是个产茶大国,却不是一个出口大国,茶叶出口数量还不如肯尼亚和斯里兰卡。林型彪早在2002年10月担任香港世界茶叶交流协会副会长时就曾表示过:“希望有一天,我们的白毫银针也能换它个“美元”、“欧元”、“英镑”或“卢布”什么。”
然而,开拓市场绝非一马平川。就在林型彪茶业生意越做越得意之际,在兄弟朋友中,有人曾提醒林型彪,随着“广福”茶叶的产品不断被消费者认同,要及时注册商标,要有商标保护意识。不知是林型彪太忙了,还是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不知是林型彪太年轻了,还是过于自信,对于大家的善意提醒,并不以为然。结果“广福”商标被人抢注了。从商战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民营企业家,都存在着一个不断练好内功、提高素质的问题。看来,林型彪也不例外。
随后,林型彪在福鼎市工商局注册了“广林福”牌福鼎白茶的商标。明眼的人,一眼看出,林型彪把自己的姓氏嵌在曾给他带来财富、带来荣耀的“广福”商标中间,但愿他能把这次商战的塞翁失马永远铭记心中。
“林型标”与“林型彪”
林型标何许人也?林型彪的原名是林型标,当地的父老乡亲都亲切地叫他“阿标”。而广州的商界朋友却热情地唤他“彪哥”。
作为父辈,为什么给林型彪取名为“标”?我们不得而知。也许老人家的心愿,希望儿子中规中矩,要有做人的标准。而在湖林村的乡亲们的眼中,林型彪是致富的能人,是全村人学习的标杆。
林型标早年只身来到广州闯荡,当他瞄准了茶业的生意,就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家乡的茶叶寻找一条销路,一定要为父老乡亲开辟一条致富的门路。为了这条门路,林型彪在广州、广西和云南、贵州等地整整闯荡了5年。他最终选择在广州和福鼎之间构建了自己的营销网络,几年来已为家乡茶农销售了近万吨茶叶,成了一方百姓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林型标自涉足茶产业,经过多年的商场历练,使他爱动脑、肯琢磨,经过留心观察,福鼎茶叶产量不成问题,是我国十大产茶大县之一。林型彪看重的不光是家乡茶叶的产量,还有家乡茶叶的品质。作为土生土长的磻溪人,这里山清水秀,植被茂盛,气候宜人,是福鼎白茶的主产区,也是建设有机茶园的理想基地。在那个还没有施用化肥、农药的年代,家乡的茶叶产量就有了一定的规模,光一个村年产毛茶就有800多担,那茶叶就是今天人们呼唤的“有机茶”,简直可以与风行日本的“自然茶”相媲美。与广州毗邻的香港,引领消费之新潮。人们品饮白茶,讲求的就是优异的生态环境,从中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在清鲜的白茶滋味中神游云蒸雾笼的高山茶园,与大自然作亲密的接触。品的就不光是茶,还有健康、环保。与其说是林型彪看到福鼎白茶适应当代的消费时尚,不如说是林型彪追求茶叶的品质与当地政府致力于茶产业质量安全的有效保障又一次达到了一种契合。
如果说福鼎白茶是最原始、最自然、最健康的茶类珍品,那么,福鼎市委、市政府这几年在加快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同时,从质量安全体系、农残抑控网络、种植加工销售各环节,都大力推行清洁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自2003年以来,福鼎市先后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县(市)”和“全国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试点县(市)”,福鼎市通过召开茶叶质量安全工作会议、发布《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管理的通告》、与相关乡镇、部门签订茶叶质量安全管理责任状等形式,不断提升福鼎白茶“生态茶、健康茶、放心茶”的良好形象。目前全市经过认证有机茶园基地就有12个,面积1万亩;无公害茶园基地5个,面积3.9万亩。主抓福鼎茶产业工作的市委副书记陈兴华自豪地介绍说,2007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春茶定期检查工作,共抽检各加工415批次毛茶,100%达到无公害茶叶标准要求;省农业厅连续两年春、秋季随机抽检福鼎市144批次茶叶,也全部达到国家无公害茶叶生产要求。在质量兴茶、茶业兴市浓郁的氛围中,林型彪能不深受浸润熏陶?这大概也是他的产品,在首届“太姥杯”白茶王大奖赛中获得第一名的秘笈吧!
林型彪心里明白,生产有机茶,对于磻溪的茶农来说不算难事,但是,种植有机茶产量相对低,成本也相对高,必须要有相应的销售市场予以保障。那么市场呢?茶叶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日趋看好,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一斤的茶叶如今也有人买。如安溪铁观音、西湖龙井、无锡猴茶、信阳毛尖等都卖到一个好价钱。林型彪看准了这一点,只要从农户到市场,建立一条产业链,就不愁没有销路。打造优良品牌,不但质量要过关,还要有标识认证、产品包装、营销企划等。为此,林型彪决定从基础做起,首先在家乡建高标准的茶园。当年因为贫困,离家出走,外出打工;如今为了家乡的脱贫,一年多次往返故里。正是家乡往日这块穷乡僻壤,为林型彪的茶叶赢得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从1996年开始,不仅对原先国有茶厂已经荒芜多年的600多亩茶园重新垦复改造,他还采取收购和扶持相结合的办法,在家乡湖林及附近乡村建设3000多亩的优质茶叶直控基地,辐射带动周边3.6万多亩茶园。每年扶持茶农发展生产的资金投入达400多万元,他成了周边茶农眼中的“信用社”。通过几年的扶持带动,广林福茶厂所在的湖林村成了周围七村八社的“首富村”,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24元,超过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31元。
林型彪不仅引导乡亲致富,还热心为家乡建设慷慨解囊。几年来,他先后捐资200多万元,回馈故乡。从2002年开始他每年资助6名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兼任母校福鼎十中名誉校长,每年捐资5万元,设立奖学金,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为湖林村的新农村示范村捐建通村公路、村委办公楼、九年制学校、农民公园等公益性建设项目。
当林型彪进入广州商界后,当他把茶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有人建议他将“标”改为“彪”。“彪”与“标”,只是作为量词是同义词。那么,“彪”又代表了什么深意?彪悍、彪壮、彪形·····林型彪的身材并不魁梧强悍,但他骨子里却透着一股侠骨豪情。乐善好施,为人仗义,为朋友两肋插刀,为家乡在所不辞。“彪哥”一旦叫上,倒也名符其实。
也许大家正是看到了林型彪的这一点,被公推为宁德市广州商会副会长、福鼎市广州商会副会长。据不完全统计,福鼎籍驻穗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从事工商活动者眼下有2万人以上。学习温州人,把在穗经商的福鼎人组织起来。林型彪与大家一商议,2006年4月,福鼎市广州商会正式成立。目前会员企业已发展到136家。
2006年8月,商会成立不久,就经受了考验。超强台风“桑美”张牙舞爪袭击了闽浙沿海,福鼎饱受了重创。商会的几位负责人闻讯后,毅然决定在第一时间内捐款,在不到半个小时时间里就率先捐款20万元,在其余100多位福鼎市广州商会会员面前开了一个好头。据不完全统计,两年多来福鼎广州商会会员已为家乡献爱心捐款金额达900多万元,充分展示了商会广大会员致富不忘回报家乡的良好风尚。目前,由商会发起,注册1亿元的福建省汇业担保有限公司已成立,主要面向“三农”服务,为福鼎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担保。十余年的商场打拼,林型彪和他的同伴们,追求的已不光是财富,还有社会责任的担当。
从“标”改为“彪”,只是符号上的改变。但我们希冀的是,在林型彪的心目中留有茶叶的标准。做茶的人都知道,茶叶的标准是茶叶质量安全的关键,是茶业发展的瓶颈。福鼎白茶的国家标准业已申报下来,目前正在积极参与白茶国际标准起草工作。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也批准在福鼎市设立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白茶分技术委员会。林型彪的做茶标准能否与当地政府倡导的技术标准再一次达到一种契合呢?或者说,林型彪是否为福鼎市茶叶标准化的问题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呢?
“彪哥”称谓也许只是入乡随俗,说明林型彪已经溶入了当地的文化之中。他把老婆孩子安置在广州,即便在福鼎城关购有一套住房,他一家也很少回来光顾。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多少亦流露出粤商的痕迹。但是,他与故乡仍保持着千丝万缕的维系,他的根还留在生他养他的故土里。有个事例很能说明。当他重新注册“广林福”茶业有限公司,公司所在地依然选择在福鼎市。他往广州以及其他分店每发的一笔货,都希望把税费留在福鼎。 2008年,他的企业茶叶产量达到1900吨,出口1100吨,实现销售收入8500万元,上缴国家税收130多万元。
如果溯源的话,是太姥山上的那株绿雪芽老茶树,作为母本扦插,得益于本地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推广繁衍,遍种太姥山脉,福鼎才成为“中国白茶之乡”;同样,林型彪作为福鼎人民的儿子,适逢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才使他从世代务农中一跃成为一代新型的茶商,仰仗的也是这片家园热土。为此,每年春节,林型彪都会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回到偏远的湖林村。遥想当年为了躲债,不敢回家;如今乡亲们是放着鞭炮,欢迎这位“财神爷”的到来。回来不光是为了还愿、做些善事,更多的是为了他的下一代,让他们别忘了这块连着自身脐带血的土地……
相关内容
暂无数据